尽管结论仍待验证,但一个共识已经形成,那就是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是国家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民众的热切期盼。这凸显出“蓝金”的珍贵。
中亚天然气管道就是这样一条无比珍贵的能源动脉。它从中亚腹地蜿蜒而出,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东行,将“蓝金”源源不断输向中华大地。从诞生之日起,它就将自己与国之重托和民之期盼紧紧相连。
如今,这条能源动脉恰逢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让中亚天然气管道责无旁贷地以领跑者的姿态继续书写家国同兴的壮丽诗篇。
“丝路情怀”彰显保供重责
2014年12月22日,中国石油宣布,其天然气生产与供应全面进入“冬供”状态。
“冬供”年年有,年年各不同。
根据的数据,2014年冬季,我国天然气总需求量为882亿立方米,总供应量为820亿立方米,缺口为62亿立方米,供需状态为超紧平衡。
“冬供”开始至3月9日,中亚天然气管道共输气125.9亿立方米,转供国内119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2%和30.6%,占国内天然气管网销量的32.7%。根据测算,转供国内的天然气相当于替代0.15亿吨煤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6亿吨,二氧化硫26.1万吨。
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是不为人知的挑战与详尽周密的应对方案。
——输气量大幅提升。自2014年6月投产运行以来,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日输气量已达2000万立方米。中亚天然气管道A\B\C三条管道输气高峰时达到每日1.3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46%。
——气源协调难度加大。早在2014年9月,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便在阿拉木图召开第十一次四国多方协调会,确定冬季计划总供气量及各气源地在整个冬季保供期内的月度供气计划。
——进一步优化运行措施。全线36台机组可同时运行,可根据月度供气计划进行A\B线和C线的联合优化运行,大大增加了保供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不断提高维抢修能力。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建立起全方面、全过程、有中亚特色的全面应急管理体系,做到了维抢修能力“人员、设备、物资、机具、预案、演练”六落实,并能做到在极端情况下,实现72个小时内恢复通气。各种关键设备管控到位,可靠性保持在98%以上。风险管理分级分类,隐患治理措施到位,确保中亚天然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扎根丝路,心系民生。正是这些保障措施让这条能源动脉在“冬供”期间平稳运行。目前,来自中亚的清洁能源,惠及我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5亿多人。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中亚天然气管道提升输气能力建设的脚步并不会放缓:2015年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计划实现年输气能力210亿立方米。这些工程的实施将为2015年“冬供”奠定良好基础。
“丝路精神”见证友谊力量
两只大手,紧紧相握,展示团结的力量。
这一中哈天然气管道开工奠基石上的图案形象诠释了中哈企业之间的关系:像兄弟般敬重友好。这也是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植根中亚多年的奥秘:优势需要互补,合作才能共赢。
借助中亚天然气管道这条能源动脉,一批哈国企业在合作中实现自身发展,KSS公司便是代表。
18年来,这个公司与中国石油合作了肯基亚克—阿特劳输油管道(西北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哈南线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契机,KSS公司也在与中国公司合作中迅速成长为哈国最大的工程建设服务企业。
除了企业外,一批惠及民生的当地项目也搭乘这辆快车,让本国人民分享到合作的果实。
2013年9月7日,哈国南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工程一阶段线路工程,历经14个月建设正式通气。
这一以中亚天然气管道为依托的项目将哈国西部充沛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南部,目前已累计供气18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当地生活用气,造福沿线14个主要城市及城镇和数百万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近。沿着丝绸之路,中亚天然气管道也将坚持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播撒在哈乌大地。
虽然只是管道过境国,但中亚天然气管道已成为哈乌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仅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建设期的投资,就相当于乌国目前每年使用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而其在哈国的投资总额相当于2011年哈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6%。
税收、就业,成为管道运行期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两只翅膀。在哈萨克斯坦,中亚天然气管道A\B\C三条管线的运行,将为全线各压气站、维抢修中心和倒班村创造超过1000个额外就业岗位。
在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UCS1/UCS3站,随处可见乌兹别克斯坦人在施工现场、维修间、后勤保障忙碌作业。数据显示,在项目建设高峰期属地雇员总计达400余人。
此外,一批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也在同管道建设运行一同成长。连续5年,中乌项目共组织106人次乌方人员赴中国进行运行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他们都已成为本岗位上的业务骨干。
Copyright 2005-2013 Chinajnh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0】位来访者